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融合发展
袁方成;周韦龙;郭申佑;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与实践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空间优化、要素流动、产业联动和服务均等化,构建协调发展的整体融合体系。然而,当前城乡融合仍面临要素流动受阻、空间布局失衡及公共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新型工业化的引入有效推动了生产空间优化、要素自由流动、产业深度交融和服务均等化,标志着城乡融合发展动力机制从“双轮驱动”迈向“三轮驱动”。通过强化城乡空间的社会化形塑和服务体系的均衡发展,城乡居民的生计韧性显著提升,城乡关系现代化转型的内在逻辑逐步明晰。未来,应坚持分级分类、区域协同与生态优先的原则,加快城乡要素市场化改革,完善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构建城乡共享共荣的社会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
以政策创制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年回顾与思考
高峰;2013—2022年,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取得显著成效。户籍制度改革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居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显著提高,市民化配套政策不断完善。与此同时,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面临着制度设计欠周严、政策落地有门槛、激励机制待完善以及农业转移人口能力不足等诸多现实难题。要充分借鉴过去十年的成功经验,正确处理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的“城”与“乡”、“量”与“质”、“转”与“化”、“名”与“实”的相互关系,扎实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高质量发展。
迁移人口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江苏省为例
杨夏夏;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具有创新驱动、高效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迁移人口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促进知识和技术的跨区域流动,推动流入地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通过回流和资源反哺支持流出地的经济复苏和产业转型。迁移人口与新型城镇化形成良性互动,新型城镇化为迁移人口提供了发展平台和资源保障,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升则反哺城镇化进程,推动城市向绿色、智能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迁移人口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及支持新型城镇化中的作用,提出进一步释放迁移人口潜能的政策建议,为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人文经济与中国式城镇化道路的“张家港样本”研究
王志刚;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支撑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扩大内需、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地处长江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处的张家港,凭借其独特的人文经济特色,成为中国文明城市的县域样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城镇化道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城市化方向;城镇化进程务必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路径;城镇化道路需实现从人口单一聚集向经济社会结构全面城市化的深刻转型;城镇化发展要强化城市精神的提炼与塑造;城镇化道路要积极推动制度创新与体制改革进程。
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基于FIVE框架的探索
曹海军;许子贤;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面临多方面的协同困境,如何突破单点智慧化发展瓶颈,实现全域数字化转型,成为亟待破解的关键议题。本文认为,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主要由三大核心动力驱动:技术驱动与数据赋能、组织协同与制度创新,以及多维价值的创造与实现。为有效整合三大动力,本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FIVE”理论框架,分别从基础建设、领域整合、价值创造和动态演进四个维度解析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杭州作为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通过构建数字政府体系和城市大脑夯实数字化基础,依托“一网共治”“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平台实现跨领域协同治理,最终促进了经济增长、社会福祉提升、文化传承创新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并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保持动态演进。基于对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未来方向的展望,本文提出了前瞻性建议,为推动智慧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